中医药结合现**物学探究大肠癌术后转移取得新突破
2022-04-16 04:16:23 来源: 合肥肿瘤 咨询医生
中医药结合现**物学探究大肠癌术后转移取得新突破
[标签:url]
[标签:科室]
摘要: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透露,该院 科李琦教授带领的团队成功筛选出抑制大肠癌化疗耐药和侵袭转移的多个中药复方和单体,并提出了中医针对大肠癌的核心病机等。
由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牵头,联合复旦大学附属 医院、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市中医医院等单位研究人员,在多项国家科研项目资助下,采用病证结合、临床与实验研究结合、中医药与 的现**物学结合,进行大肠癌化疗耐药和复发转移的机制和中医药防治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科研成果。医院方面介绍,该院团队开展的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系列研究,为大肠癌转移的干预提供了新靶点。
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COX-2/JNK/c-Jun信号通路调节P糖蛋白的大肠癌多药耐药的机制,揭示了5-羟色胺1D受体在大肠癌转移中的重要作用,率先揭示长链非编码RNA--MALAT1调控大肠癌转移的机制,发现3个非编码RNA在大肠癌转移中的不同作用,证实了肠道菌群失衡、微环境改变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促进作用,为大肠癌转移的干预提供了新靶点。
研究团队同时开展了中医药防治大肠癌多药耐药与转移的研究,构建了体内、外抗大肠癌多药耐药与转移的药物筛选模型,成功筛选出抑制大肠癌化疗耐药和侵袭转移2个中药复方和3个中药单体。
针对长期以来中医对大肠癌病机本质不明确的难题,研究团队发现了脾虚湿热是大肠癌的核心病机,提出健脾解毒法是中医药防治大肠癌的基本治法,揭示脾虚湿热证的生物学基础。根据大肠癌术后转移的病机特点,研究人员还从病、证、方、效入手,多中心临床研究证实中药能降低了大肠癌化疗耐药,抑制大肠癌术后转移率,延长了晚期大肠癌无进展生存期和中位生存期,提高了临床 。
该研究成果共发表论文192篇,SCI收录66篇,总影响因子231.5分,论文被引用1570次;申请及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项。课题组应邀在国内外学术报告20余次,建立的多项病证结合的 模式生物学技术和成果在国内外多个临床、科研单位应用。
据悉,李琦教授带领的团队还先后获得201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奖一等奖暨李时珍医药创新奖和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先后获得201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奖一等奖暨李时珍医药创新奖和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TAG:
上一页:喉癌患者吃什么好
下一页:三个习惯帮助早发现鼻咽癌
相关阅读
- 2022-04-19预防癌变打响大肠癌阻击战
- 2022-04-19预防大肠癌饮食很关键
- 2022-04-19预防大肠癌饮食需要回归传统
- 2022-04-19预防大肠癌要注意什么
- 2022-04-19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吃生牛肉恐得大肠癌
- 2022-04-19警惕大肠癌已盯上年轻人